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互联网+航空航天”应运而生。
产业升级改造,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我国商用航空航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空航天业元年。
商业航空航天业的规模正在扩大,并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建设发展的新力量。
在商业模式方面,有必要探索新的商业航空模型,建立丰富多样的商业航空产品和服务体系(例如商业火箭),在商业航空领域创建企业家,并塑造世界知名的航空品牌。
9月1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军在中国航天大会国际商业航天产业论坛上表示,保守估计5-10年,我国对商业小型卫星的发射需求将超过4000颗卫星,对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已呈现爆炸性增长。
“截至2019年底,我国在轨卫星总数约为350颗,2019年发射了约80颗,其中微卫星占67.5%,商业卫星公司参与的卫星比例稳步上升”。
潘军表示,各种商业公司的卫星星座计划已经陆续发布。
保守地估计,在未来的5-10年中,我国商业小型卫星的发射需求将超过4000,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将呈现爆炸性增长。
同时,中国的运载火箭收入与运载火箭数量直接相关。
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运载火箭收入快速增长,复合增长率为24%。
中国运载火箭市场的收入来源的增长包括北斗导航系统网络的建设,中国逐步接受国际商业发射订单以及民营企业开发卫星的情况。
发射需求稳定增长。
他认为,商用航空航天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是“改革开放”的条件。
是航空航天工业的一部分,并且是提升航空航天动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政策方面的放松为我国的商业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突破的机会。
工业级产品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并降低商业航空航天的成本。
此外,资本和互联网公司的进入在资本以及生产和管理概念方面也为商业航空航天公司提供了帮助。
“商业航空航天不仅带来机遇,还带来挑战”。
这些挑战来自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
“商业航空航天正在迅速发展,空间经济对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和卫星应用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潘军说,一方面,国内火箭的生产能力趋于饱和,无箭卫星,多箭少卫星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新兴的大规模低轨道星座的加速建设加快了微卫星制造业的发展。